close

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 (11.7)是馬習會舉辦的日子,這則消息距離總統府透過媒體公告出來只有僅僅2天,但不僅在國內造成極大轟動,也引起了國外的關注。對於國內來說當然是引發兩派不同意見人馬的相互辯論到底馬習會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是幫助台灣在兩岸議題上走向和平?  

從國內媒體的報導角度來說,馬習會可能是馬英九總統在推動兩岸關係上的和平互動的里程碑。相反的也可能是馬總統主導的外交政策過度傾中的一個結果,企圖在兩岸進程上留下一個良好的歷史定位,卻忽略了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精神,批評兩岸事務的重大議題豈能忽略國民的聲音? (意旨未經過國內的討論就擅自決定) 在網路上則是幾乎一片倒的加入後者的行列,更喊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口號」。就以這點來說或許較不意外,尤其目前的網民多半以年輕人為主,而這群年輕人對於政黨的意識形態多半較不明確,也較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不過目前網路上多半存在反國民黨的聲浪,應該是延續著近年發生的各項重大議題所導致的聲浪。在這群網民眼中國民黨就是黑箱、不民主的代表。而馬習會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呢?

我們將視角拉到國際層次,在探究兩岸關係時必定不可忽略美國在其中的角色。美國對於馬習會的態度則是表示贊同,更可以維持美國在亞洲的區域利益。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是什麼呢? 自歐巴馬在第二任期內宣布「重返亞洲」政策後,便積極地重新影響亞洲國家的外交事務,企圖透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保有自身在亞洲的話語權,一方面更希望透過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來制衡中國近年的崛起。而兩岸關係的穩定則有助於美國在台灣與中國之間持續的獲利,不論在經貿上或者政治上。

有些媒體認為中國近年因為南海議題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而中國為了避免摩擦持續下去,則希望透過台灣在亞洲國家中「中間者」的角色在這些亞洲國家中從中協調。因此一直不能成行的馬習會才又露出一線曙光。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習近平的舉動則可能觸怒國內的統派,尤其這次會議刻意選在「第三地」(新加坡)舉辦,雙方的稱呼皆為「先生」等等 … 這些則有刻意平等雙方關係的可能性。又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當局認定明年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民進黨極有可能獲勝,因此想先與台灣當局進行接觸。

回到台灣國內對於此會議的批評則在於「對於兩岸的外交事務未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對此而衍伸出一個問題: 「兩岸領導人/元首會面是否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機制」? 面對兩岸關係的含糊與不確定,制度化的監督或許是需要的,透過一套常設性的建制讓兩岸關係走向一種穩定的狀態。而這套機制是可以透過立法權的監督而運行,但我認為卻難以透過公民投票的方式進行。

我認為馬習會對於台灣的意義來說其實並非媒體所說是絕對單一層面,如果一次性的見面就可以決定兩岸關係的走向,那兩德早就統一,歐盟也早就簽屬大大小小無數的條約。相反的外交事務是要循序漸進的,舉例歐洲整合為例,歐洲各國在經歷60年的經濟整合才慢慢地嘗試觸及政治議題,但整合過卻也並非一次性的,例如2003年歐洲憲法條約的否決便是一個例子。

 

問題發想:  兩德模式 、外溢效果、兩岸領導人見面的制度化機制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105004882-260407

http://www.ft.com/cms/s/0/352ec802-8470-11e5-8095-ed1a37d1e096.html#axzz3qmMvT7bz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nkey-cage/wp/2015/11/06/taiwan-and-mainland-china-in-talks-here-are-the-5-things-you-need-to-know-about-what-taiwanese-people-are-thinking/

http://taiwangok.blogspot.tw/2012/05/26-germanmodel.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lin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